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内蒙古真题: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教的心理活动 B.学的心理活动 C.教与学的互动机制 D.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E.学校情景 答案:ABC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五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 2.教师 3.教学内容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二)三过程 1.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吉林真题 简述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高频预测: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为智力超常或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提供更为充实、更有利于其潜能充分发展的环境和教学内容说明教育心理学具有( )作用。 A.准确了解问题 B.提供理论指导 C.预测并干预学生 D.结合教学进行研究 答案:C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高频预测: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答案:A 高频预测: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答案:C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第二节 认知差异与教育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吉林真题: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 ) A.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上的不同 B.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起讫时间上的不同 C.个体不同系统在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 D.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优势领域的不同 E.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答案:ABCDE 四川真题 简述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 童年期(6、7岁~11、12岁); 少年期(11、12岁~14、15岁); 山西真题:少年期是指年龄在( )阶段的儿童。 A.6~11、12岁 B.11、12~14、15岁 C.14、15~17、18岁 D.3~6、7岁 答案:B 三、童年期的阶段特征 1.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 2.小学生从口头言语逐步过渡到书面言语。 3.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时的抽象逻辑思维仍须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4.个性逐步显现,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对自我已有一定的评价。 5.尽管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容易脱节,但对道德概念的认识已从直观具体的、比较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比较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四、少年期的阶段特征 1.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2.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3.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4.少年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5.产生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 6.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7.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高频预测:一般伦理原则开始形成,但自控差,常出现前后自我矛盾,这时期是(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期 答案:B 五、关于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 1.含义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2.本质 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 3.教育意义 (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2)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高频预测 简述最近发展区及其教育启示。 第二节 认知差异与教育 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场独立与场依存 2.沉思型与冲动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 1.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 场独立——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场依存——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2.沉思型与冲动型——卡根 ![]() 沉思型——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有些儿童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 冲动型——另一些儿童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河北真题:面对问题情境时,学生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却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是( ) A.沉思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场依存型 答案:C 3.辐合型与发散型——吉尔福特 辐合型——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同,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发散型——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二、认知能力差异——智力差异 1.智力与智力测量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 |